未分類

5★推薦【飲食文化,上海、東京、紐約】–《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胡川安,郭婷,郭忠豪

5★推薦【飲食文化,上海、東京、紐約】-《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胡川安,郭婷,郭忠豪 - 蒼野之鷹

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是三名作者以「上海、東京、紐約」為題的飲食記憶,書中三個地點的飲食文化,是以「人」為主題去介紹遠渡重洋的食物(如拉麵、壽司)是如何被外國人接受和喜歡的過程,其中戰爭前後的經濟、政治局勢佔了外來飲食文化不斷被傳入的主因,像書中的東京飲食滋味是戰爭前後的選擇,上海是一種緬念過去的飲食記憶,至於紐約則成了台灣人在異地的餐館人生打拼故事。

 

日語中,片假名可用來形容外來語,像去日本必吃的拉麵,拉麵的日文字是「ラーメン」、咖哩是「カレー」,這兩種都是外來食物,並非是和食,而和菓子(そして果物)才是和食,但很多人還是認為去到日本一定要吃到拉麵,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日本人把外來麵食發揚光大,將口味和食材本身做了改進,取得了外國人們的認同,才讓外國人將拉麵當成日本的代表性食物,不過日本人並不滿足發揚光大外來食,他們還嘗試結合「和食+外來食」,於是書中提到的紅豆麵包就出爐了。

 

名稱

日語

羅馬拼音

和菓子 (和食)

そして果物

Soshite kudamono

紅豆麵包

赤豆のパン

Aka mame no pan

拉麵   (外來食物)

ラーメン

Rāmen

麵包   (外來食物)

パン

Pan

咖哩   (外來食物)

カレー

Karē

 

日本殖民韓國,韓國燒肉和韓國人流向日本,不過日本人並不接受韓國燒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滯留海外日本人回國,因食物短缺,日本政府只好推動不吃內臟日本人,一定要吃動物內臟,於是韓國燒肉就被日本人再次改良成「日式燒肉」。

 

書中的日本外來食物紅豆麵包、印度咖哩飯、韓國燒肉等被日本人接受、被日本人改成和食的過程,都讓人感到相當地有趣,始於戰爭之前的飲食文化流傳,發展於戰爭時期和戰爭結束之後,最後成為各國觀光客到日本都會吃到的當地料理。

 

老上海的記憶,在作者的心中是前一代知識份子對於戰爭後的無所適從,像作者的一名舅公就是這樣,他是一名老克勒,在上海念了最西式的教會學校,考上最好的私立大學,學了幾種語言,畢業進了最好的洋行,娶了話劇名伶,週末去教堂參加唱詩班,直到1937年,八一三松滬會戰後,洋行倒閉,舅公失去了工作,但是每天早晨他依然西裝筆挺的出門,在租界穿過他曾經最愛的咖啡館,從後門進,前門出,這樣就不用花錢還能聞得一身咖啡香。已經買不起報紙,就在法租界的公園撿一份西文報紙,坐在長椅上看一天,傍晚吹著口哨返家。

 

註上海話「老克勒」:指講究生活細節、且有一定閱歷和生活品味的老先生,他們戴鴨舌帽、穿牛津鞋、打領結,冬天戴格子圍巾,秋天穿風衣。喜歡悠悠的喝咖啡,喝紅茶要放檸檬,早餐喜食牛奶麥片

 

書中「人在上海」的故事,以上海殖民史和戰爭史為核心,一一勾勒出作者眼中的舊上海的一景一物,那是一種歲月的酸甜飲食文化,每一道食物(如咖啡、羅宋湯、凱司令西式糕點、蝴蝶酥…)都以異國文化闖進老上海的時代,然後在一次次的時光流轉中,食物成為歷史回顧的一面鏡子,將上海法租界的興衰道盡於記憶中的料理滋味裡,讓人讀來上海篇別有一種「緬懷過去美好時光」的感覺。

 

揮別上海,前進紐約篇,作者要與我們分享的是,台灣人在紐約的餐館打拼人生,那些餐館老板帶著期望和進修的心情來到異國,開始了自己的人生記錄史,只是生活的壓力和對於家鄉味的懷念,讓他們決定動手以料理為主,來養活自己與家人,其中兩名到紐約進修的歷史學者李正三與郭正昭,就是餐館打拼人生的代表人物,他們惶恐人生道路該何去何從時,遇上來紐約想要開「元禄壽司」(迴轉壽司)的陳金鐘,那時是1970年代,壽司料理在紐約是罕見食物,於是成功打入紐約客的心,之後兩人又分頭轉開日式餐廳,都獲得成功,也見證他們如何從圖書館歷史書本轉戰到五花十色的餐館人生。

 

食物是最深的鄉愁,我們可以說服自己的心,離開故鄉是必然的成長道道,可是胃想家的時候,卻是讓人無法輕易哄騙自己的心,吃下口的食物都是家鄉味,因此食物也成為一種帶著眷戀情感的飲食文化,以跨越多年的記憶被流傳下來,這也是書中「上海篇、紐約篇」飲食文化裡傳達的鄉愁情感,至於「日本篇」則以外來食物被日本人接受的過程為主,它比較偏向於「戰爭」意味帶來的異國飲食文化流動

 

精采的人生總有謝幕的一天,回首以往的種種,只求不負此生、不虛此行,而書中這群活在當下的飲食人生,則讓一代人寫下他們的傳奇,並讓下一代繼續吟唱祖父輩們的打拼故事。

【內容簡介】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上最具人氣的「深夜食堂小隊」出擊!

      訴說上海、東京、紐約三地鄉愁料理的歷史文化。

   帶領讀者品嘗三個國際大城的懷舊美食,感受唇齒間的鄉愁。

   體驗異鄉人的生活點滴,串起移民與食物之間的美好記憶。

   一本蘊藏著對往昔時光和故鄉脈脈溫情的滋味書寫。

   「胡川安以歷史學者的眼光,俯視日本庶民料理漸進交融異國文化的脈絡,郭婷以纖細感性,懷想家族故事與昔日餐飲情境,勾勒出金枝玉葉的上海,郭忠豪則以樸實的筆記錄了台灣移民在美營生的奮鬥史,徘徊今昔,穿越國境,這是一本嚼在唇邊、流抵心田的滋味書寫。」── 梅村月(「Moon’s 月光食堂」部落客)

   城市,是鄉愁的起點與終點。

   在「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上,晝伏夜出的「深夜食堂小隊」長期為讀者帶來既罪惡又兼具情懷的飲食小品。這一次,「深夜食堂小隊」中的胡川安、郭婷、郭忠豪連袂出擊,嘗試將食人、食事、食地置放於更廣闊的時空脈絡下,打造出《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一書。他們聚焦於東京、上海及紐約三座國際大都市中,移民、離散、流亡、異鄉人和食物的關係,用食物串起世代間關於移動、鄉愁和品味的記憶,以食物訴說時光流轉的故事。

   從東京的日式燒肉、咖哩、紅豆麵包和麻婆豆腐,勾起他鄉亦故鄉的情懷,也見證東西方美食交會影響的亙永記憶。一碗羅宋湯的背後,藏著流亡白俄與夜上海的故事,栗子蛋糕及蝴蝶酥更訴說著是蟄居於街角的老上海風華。在紐約打拚的台灣人,則為中國菜或台灣珍珠奶茶闖出一席之地,這些戍守他鄉的移民最終透過鄉愁將台灣的美食扎根於異鄉。這是一場透過食物的時空旅行,從亞洲到美洲、從成都到東京、從土耳其到上海、從台北到紐約……每一道菜溫暖了脾胃之外,更承載著家族、家鄉和文化的記憶。

 

【作者簡介】

 胡川安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shi.tw)網站主編,生活中的歷史學家,身於何處就書寫何處,曾於日本、巴黎、美國、中國和加拿大生活過。由於興趣龐雜,大學雙修歷史與哲學,研究所於國立臺灣大學雙修考古學與歷史學,目前於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撰寫博士論文。

   身在學院之中,也耽於藝術、音樂和美食。對美食的涉獵,從路邊攤到米其林餐廳、從產地到餐桌、從食材到料理皆有,並透過知性理解飲食生活,以歷史和傳統瞭解美食。

 

郭婷

   上海成長、英國求學。愛丁堡大學人類學碩士、宗教學博士。曾任英國牛津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美國普度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員,研究宗教與政治、藝術、文化的關係,以及不同政治文化語境中信仰的邊界。同時也是《洛杉磯書評》、openDemocracy、《書城》、BBC中文網等知名中英文媒體撰稿人。

   相信審美有反思和改變結構的力量,致力推廣慈善店和舊物upcycle。除「宗教與食物」之外,也曾在「故事」開創「舊物的故事」專欄,希望向中文讀者介紹綠色審美的生活方式。

 

郭忠豪

   高雄人,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目前任職於台北醫學大學,研究興趣是近代東亞的食物與動物,以及海外華人飲食文化。工作之餘酷愛網球運動,赴外研究必帶上網球拍,征戰各地以球會友,喜愛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嚴謹的學術議題,再將之化簡為有趣的歷史故事。聯繫方式:chk256@nyu.edu

 

註:

1.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2.出版日期:2017/03/25

【出版書籍心得連結】

歷年心得連結:出版「小說」書籍

2017年「月」閱讀『書籍/小說』心得

2017年閱讀『書籍/小說』心得推薦短評(不分類別)

2016年閱讀『書籍/小說』心得推薦短評(不分類別)

2016年【年度精選】推薦書單:推理、懸疑、犯罪、奇幻小說

2016年【年度精選】推薦書單(心靈勵志、生涯規劃、其他小說…)

【相關「原創言情小說心得」連結】

歷年心得連結:原創言情小說

2017年原創言情小說推薦短評

2017年「月」原創言情小說閱讀清單

2016年【年度精選】大陸原創言情小說推薦

2016原創言情小說推薦短評

Author: 蒼野之鷹∣Starryeagle

閱讀與寫作者。 撰寫「原創言情小說、書籍」心得等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