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感想】
對於本書的作者而言,他喜愛著登山運動,後來為了家庭短暫的放棄了登頂的夢,但他始終無法忘懷想要登上聖母峰的夢,於是在《戶外》雜誌與高山嚮導公司支持 下,他踏上登頂聖母峰的冒險,本書就是以他個人在1996年的聖母峰登頂經驗來撰寫,他將生命裡最險惡的一刻呈現在眾人的面前,談著那一年在山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像付費客戶和高山嚮導間的倫理意識與權力地位、雪巴人為賺取高薪賣命登上聖母峰、高山嚮導之間的競爭關係以及在氣候不佳的情況下冒險登頂,為這群沒有過多登山經驗的山友帶來何種災難,也造成倖存者心中無法磨滅的傷痕,因為他們在這裡看著許多人的死亡,最後連高山嚮導、雪巴人也相繼罹難,甚至他們的隊員也在此長眠於聖母峰的死亡禁區。
《聖母峰之死》乍看之下有點混亂,作者劫後餘生後試圖將山難事件的前因後果串連起來,為的是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人員的傷亡,他透過登山者的角度來揣摩當時高山嚮導的心態及每個人處於生死交關地帶做下的抉擇又為他們後來的遭遇帶來了什麼?在書中可以看到在作者記憶之中,這趙聖母峰冒險裡,高山嚮導總是鼓勵客戶消極被動,他們讓雪巴人建立路線、搭帳篷、下廚、拖運一切物資,讓付費客戶得以節省體力登峰,因為登峰代表著嚮導的成功記錄,再次成功可以讓他們招攬到更多的客戶,而作者的隊友之中匹特曼曾被雪巴人拖行數個鐘頭,原因在於雪巴人認定她的體能最差,也是最能拖垮整個團體的成員。
登山吸引人嗎?我想是的,對於書中這群征服高山的山友來說,登頂是最終目標,無論是要挑戰何種危險的環境,他們都充滿著信心、體力以及不放棄的毅力,在書中讀到這段話:「遙遠的高山總是魅惑,吸引著我的靈魂,我確定固執加上一點別的能達到什麼成果,但我把標靶設的很高,每次受挫只會使我更堅決,至少要實現其中一個大夢。」人的一生中有一件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另一件是做自己必須做的事,而對於山友來說,攻頂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們付出無數的金錢和時間、冒著生命危險和家人的牽掛,無所畏懼地向前挺進,你會很質疑到底是什麼如此吸引著他們?是登頂過程的自我突破?是登頂後的美好風光,亦或是靈魂深處的內心召喚。
《聖母峰之死》描述著一群以征服聖母峰為最終目標的山友,如何在面對著勝利在望的期待,長日將盡的流逝,生死交關的考驗時,發掘到自己在原始環境下是多麼的不堪一擊,在這裡他們使用的現代工具都無法徹底保證他們的安全,一個暴風雪就足以讓他們全軍覆沒,在這片白雪皚皚的聖母峰裡,雪地下掩埋多少的登山前輩和後來者的足跡,但是還是無法擋住更多被聖母峰風采吸引來的山友,或許書中這段話能為山友們的痴狂來做說明:「吾愛,總體來說,這是一件驚心動魄的事,我說不出自己是多麼著迷眼前所見是何種風光,以及這一切又是美到什麼程度。」
【內容介紹】
★ 全球暢銷3,000,000冊!
★ 《阿拉斯加之死》作者Jon Karkauer代表作!
★ 傑克葛倫霍主演改編電影將於2015年上映!
一九九六年五月,尼泊爾放寬聖母峰登山人數的限制,聖母峰南壁迎來史上最熱鬧的登山季。全年冰封人跡罕至的山谷, 一口氣湧入十三支登山隊、上百名雄心勃勃的登山者及雪巴,孤寒的基地營成了鬧哄哄的市集。
這其中有「聖母峰之皇」霍爾領軍的冒險顧問遠征隊,以及後起之秀費雪新成立的山痴隊,兩支商業隊為競爭美國市場,在明裡暗裡互別苗頭。高銘和帶領的隊伍,是史上第一支打著台灣的名號攀登聖母峰的遠征隊。同樣冠上國家之名的南非隊,背負著全國的期待和總統的祝福,被當成新興民族努力擺脫過去的不幸、團結邁向民主的象徵。世界最高峰毒藥般的魔力,吸引了全球各種野心、幻想,以及信念。
五月十日,全年吹襲著聖母峰的暴風奇蹟般地停了,天空一片湛藍,一絲風也沒有,登山者夢寐以求的「窗口」打開了,山神彷彿拿出了獎牌。三十四人於午夜前後出發攻頂。但等著他們的,不但有全年最適合攻頂的天氣,還有聖母峰史上最嚴重的塞車,以及鬼魅般默默來襲的暴風雪。絕大部分攻頂者被困在氧氣稀薄的「死亡地帶」,當山神收回獎牌,最頂尖的嚮導連自已的命都救不了……
登頂的價值、登山的意義、攻頂及救難孰重孰輕的衡量、理想主義者的堅持與崩壞、嚮導與客戶間的倫理及權力關係、雪巴人的忠誠與犧牲、有氧攀登與無氧攀登的較量、俄羅斯與美國領導風格的擦撞,還有登山隊之間互相猜疑、暗潮洶湧的關係,轟然迸發。
【作者簡介】強.克拉庫爾(Jon Karkauer)
1954年生,八歲在父親的帶領下登山,大學畢業後以木工及捕魚維生,一存到旅費,就前往科羅拉多、阿拉斯加及太平洋岸山脈登山,數次挑戰艱難路線。生命中有二十多年以登山為中心,之後投入寫作,1996年以《阿拉斯加之死》成為全球暢銷作家,同年前往聖母峰登山,報導聖母峰商業化的問題及爭議,卻意外碰上暴風雪來襲,親身經歷聖母峰史上最大的山難(直到2014年雪崩事件)。
他以這場山難寫成分析報導,為他贏得美國「國家雜誌獎」,之後擴大寫成《聖母峰之死》一書,不但突破題材之限,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也譯成二十多國語言,當選當年《時代》雜誌的年度選書、入圍普立茲獎。
1998年,他捐出《聖母峰之死》版稅,成立「聖母96年紀念基金」(Everest ’96 Memorial Fund),提供喜馬拉雅山區居民人道援助,並協助保存自然環境、兒童教育等。至2012年為止,該基金共捐出一百七十萬美金。
文章見於《戶外》《GQ》《國家地理》《滾石》《建築文摘》《花花公子》《紐約客》《紐約時報》等刊物。
除《阿拉斯加之死》《聖母峰之死》,還著有《艾格之夢》(Eiger Dreams)、《天堂的旗幟下》(Under the Banner of Heaven)《三杯騙局》(Three Cups of Deceit)等書。《三杯騙局》的收入全捐獻給美國喜馬拉雅基金會。
P.S.感謝大家出版給予試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