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感想】
很久沒有讀一本書讀到淩晨,《一個人的朝聖》讓我一路讀到淩晨一點多才結束閱讀的旅程,也在闔上書本的同時反覆思索,一個人終究需要多大的動力,才能引發他進行一連串的改革,從而改變自己的生命本質,特別是從萬物寂然的環境裡再次找回最初的自己,找回被自己遺忘在過去的往事,並重新以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擁有的人生,到目前為止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意義,可以說《一個人的朝聖》談的不是一個老先生為著人生再次出發上路的朝聖之旅,它同時也是我們經歷歲月的淬煉後,會向自己提出的疑問。
《一個人的朝聖》出發原因很簡單,談的是一個老先生在偶然收到來自遠方的老同事道別信件後,決定為目前患癌的老同事做一趟步行朝聖之旅,他希望自己可以讓對方有決心活下去,堅持與病魔纏鬥到最後一刻,在這趟不可思議的旅緣裡,他結織了眾多的陌生人,從他們的身上擷取到堅持的動力,原來每個人的身上看似完整無缺,事實上他們也為著生活困擾、為著情感煩惱、為著很多的雞皮蒜毛小事感到懊惱,而這樣的生活軌道在每個人的時間裡交叉出現,老先生原本執著的困擾也是小菜一盤,說穿了很多時候真正困擾我們的心神的,不是事情的煩雜,而是難以堅定的信念和坦然的心態面對讓自己感到難受的事情和真相,導致生活總是在惡夢和失望中來回循環。
一個人的力量比不上眾人的力量,但眾人之力有時又過於吵鬧,無法起到團結一心的效果,像書中的老先生剛開始只是憑著一股衝勁向前走,絲毫沒有考慮到自己缺乏必須的步行工具,他就只是用著一雙腳和帆布鞋以及身上的現金卡走在他將抵達的目標道路上,其中遇見有人將他的故事呈現於媒體,讓他成為一個紅人,一個有著強烈意念的朝聖者,也讓很多人被他的故事激勵到,希望自己也可以有所改變,讓生活中的困境不再,因此有了一群人盲目追隨他的腳步而來,想要和他一起體驗朝聖之旅中必然有的心靈沈澱,當然也有人試圖從中為自己謀得利益,事情愈滾愈大,也在同時動搖了老先生的信念,他重新質疑自己的抉擇真是對的嗎?而妻子呼喚他回家的聲音,更是讓他在這片土地上再次迷失了自己,他的出發不僅是為了遠方的老同事,也為了找回自己,為了往事他遺棄了自己的人生,也捨棄與妻子的愛情,而這樣的迷惘與停頓不就是現實中的我們嗎?我們也曾同他一樣,在人生的路上迷失後,直到找到指引方向的燈塔,才再次踏上屬於我們的人生軌道,生命繞行的軌道痕跡皆不相同,但迷失在世界的抉擇與自己的感受之中,卻是在生命之中反覆出現與運行,或許此刻的我們從不遲疑地走向未來的每個選項,可是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裡,我們突然興起回顧人生的前半段時,才發現自己原來擁有的事物那麼地的少,遺憾的事卻是可以堆疊成山。
閱讀這本書,給我帶來很多的思索,也在同時讓我一直期待著看著老先生的旅程最終會是如何,不過直到最後一刻結局來了個大轉變,也讓人為作者的心思縝密感到佩服,作者並沒有用語言欺暪著讀者,他只是將生活裡反覆出現的善意謊言在此做了個完美的呈現。在生命之中總有著許多的謊言,但在洗盡鉛華後,或許回歸平凡與找回幸福的源頭才是我們會對生命回眸一笑的原因。
【內容簡介】
一個人過了大半輩子,當一切似乎已崩毀,連希望也放棄我們時,
我們還可以含著笑面對生命,堅持地活下去嗎?
一次意料之外的旅程,因一封來自久未謀面的朋友的信件而開啟……
六十幾歲的退休老先生哈洛,和妻子莫琳住在英國西南部的康瓦耳地區。有天他收到一封來自老同事昆妮的信,倆人已經二十年沒聯繫了。昆妮在信中說自己得了癌症,現在住在蘇格蘭的一家療養院,捎信來向哈洛道別。
哈洛讀了信既震驚又哀傷,他草草寫了回信,卻在寄信途中因緣際會走進一家便利商店,與店員女孩聊了起來,說到有朋友罹癌不久於世。女孩說自己的姑姑也得了癌症,但沒關係,只要有信心就可能好轉,這個信心未必是宗教信仰,而是純粹的個人信念,畢竟宇宙萬事萬物有太多是人類不瞭解的,積極正念或許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只有一個堅定信念:只要他繼續走下去,昆妮就不會死!
於是哈洛決定親自去探望昆妮,馬上動身,徒步前往,從英國最西南的康瓦耳一直走到最東北的蘇格蘭,超過五百公里。他是個六十幾歲的老人,平時不大運動,身體也不怎麼好。他沒帶手機、沒有地圖、沒有計畫,只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只要他還能走,昆妮就不會死。
本書就是哈洛千里跋涉的故事,他在途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為他的「壯舉」歡呼打氣,也有人對他的「老來瘋」行徑嗤之以鼻。一路上哈洛回想自己平凡無奇的一生,在啤酒廠一待就是四十幾年,也沒有得過升遷。兒子大衛早已離家而且和老爸疏遠,妻子莫琳除了挑剔他大小毛病,兩人好像再也找不到話說,當年相識相戀時的激情和浪漫,早被時間消磨殆盡。……
【關於作者】蕾秋.喬伊斯 (Rachel Joyce)
資深劇作家,寫了二十年的廣播劇本,包括二十齣以上的BBC Radio 4 原創廣播劇。同時活躍於劇場界,獲得無數劇本獎。轉而創作小說,被《別相信任何人》作者 S. J.華森的經紀人挖掘。本書為她的首部小說。
P.S.
1.感謝馬可孛羅出版社給予試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