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不知不覺尤.奈斯博的哈利警探系列小說來到第三部《魔鬼的法則》,這回哈利除了要和湯姆來場正邪大對決外,還得抗拒來自酒精的誘惑,無奈的是從哈利的好友愛倫死後,那股揮之不去的挫敗感逐漸腐蝕了他的心靈,即使有蘿凱和歐雷克的存在,亦無法為他驅除盤旋在內心深處的黑暗,於是他無可避免地成為酗酒的累犯,默默地向逝去好友進行懺悔和懲罰自己的行為,世界在他的眼前已是一片漆黑,崩潰時刻已來臨,到底這次能夠拯救困惑絕望靈魂的曙光會是什麼呢?
先前跟著哈利在挪威境內經歷過《知更鳥的呼喚》的老兵報復大計、《復仇女神的懲罰》的男女情感旋渦,這次又陷入比之前案子更麻煩的事件,那就是連續殺人犯的案件,接二連三的女子遇害或是失蹤案不斷冒出來,最棘手的是這些受害者間都沒有強烈的關聯性,唯一能夠辨識為同一兇手的證據就是每個死者的左手都有一隻手指被切斷,身上也都被放置了一顆星形紅鑽,但這還不是最令人感到頭痛的,沒想到哈利竟然得和殺害愛倫的兇手湯姆合作,還好在《復仇女神的懲罰》裡出現的女警貝雅特也有加入他們的破案小組,不然這場合作可能會演變為火藥味十足的大車拼,再加上雙方握有的資源和人脈也相差懸殊,到時候會是湯姆或是哈利勝出可能難說了。
這次的破案手法除了延續先前鍥而不捨追查線索的方法外,還為警探們上了堂心理學課程,主題是連續殺人魔的心理狀態,從殺人魔的行為傾向和殺人儀式中去推敲命案背後的動機以及被害人和死亡地點的選擇,感覺很像是名偵探柯南慣用的技倆,透過命案或是隱藏在死亡裡真相的解讀,沒想到真的派上用場,讓哈利從中得到一閃而逝的靈感,不過他的方式比較特別,是藉由化學藥物和酒類的幫助,讓他的腦袋聚焦在命案中,並全心全意地聯想著三個女人和二個命案現場間的規則,最後讓他看見了殺人模式背後的動機,那是一個男人以恨為起點的毀滅性殺人計劃。
將犯人旁觀警探們的觀感巧妙地融入故事劇情之中,可說是尤.奈斯博最拿手的事,讓人可以透過另一種角度去看待命案本身,而非只是侷限於主角們的視野,例如書中片段:「我看見那個警察離開酒館。水可以解渴。雨水,河水,羊水。他沒看見我,蹣跚地走在伍立弗路上,想攔計程車。沒有人願意載他。他像是個焦躁不安的靈魂在河岸徘徊,沒有船夫願意載他渡河。我有過這種經驗,知道那是什麼感覺,你培育的人反過來迫害你。就那麼一次,輪到你在人生中需要幫助,卻被人拒絕,沒有人願意幫助你。你發現你受到踐踏,卻沒有人可以讓你踐踏。你靜靜地思索你必須做的事。矛盾的是,有個計程車司機憐憫你,你卻讓他難過。」這段話正是哈利初期崩潰的寫照,他成了名典型的酒鬼,讓人只消看他一眼,就知道這個人已被酒給俘虜,連與他共事的警探們也因此看不起他,不過哈利身為警探卻讓殺人犯為他感到憐憫,有種令人說不出口的諷剌意味,該保持清醒的對象執意沈睡於迷醉之中,而該陷入心理煎熬的人則心智清明地看待一切。
沉淪與復甦的力量在哈利的身上交錯出現,尤.奈斯博為哈利.霍勒警探的角色注入了相當多的人性,既有著迅速果斷的判斷執行力,也有著無助虛弱的墮落時刻,這個角色真實地令人不敢信服。或許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總是夾雜著絢爛和黑暗時光,所以對於哈利這個角色的認同也更為強烈,印象最深的是哈利在本書中曾詢問自己一個問題:「既然靈魂讓你心碎,為什麼還要死命抓住它不放?既然警局這麼恨你,為什麼你還要在乎它?」這個問題在我的腦海裡迴盪了許久,直到闔上書本仍無法忘懷,我想可能的答案是因為我們在熱愛生命的同時,也無法不去怨恨命運的無情捉弄。
《魔鬼的法則》維持著一貫的憂鬱懸疑步伐,帶領著人前往罪惡的深淵冒險,直探人心的黑暗面和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成就鮮血和焦慮的飛馳,而故佈疑陣的劇情發展加深了故事的曲折性,再加上哈利和他的頭號宿敵「王子」的最終對戰之役,更是讓本書高點迭起、驚奇不斷,也讓人不得不說,如果錯過《魔鬼的法則》,就等於是讓閱讀《知更鳥的呼喚》、《復仇女神的懲罰》那股震撼人心的感受瞬間化為鳥有,畢竟沒有什麼比正義和邪惡大對決的結局更令人期待了。
引申閱讀:
盲目的正義,冷血的復仇,是我們一心所追求的嗎?–《復仇女神的懲罰》尤.奈斯博
這次,我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救贖之道—《救贖者》(Frelseren)尤.奈斯博
P.S.
1.感謝漫遊者文化和林小姐給予試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