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佩克
原文作者:Ann Packer
譯者:謝靜雯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26日
【試讀感想】
長長的一生,我們能否只愛一個人?當愛已逝去時,我們仍能選擇停留原地,繼續陪伴愛著我們的人嗎?在愛情的世界,是否真有公平性可言?是否真有情義相挺的價值存在?還是說,只因為對方曾經愛過我們,我們就算已經失去那份愛的悸動,還是要繼續帶上偽裝的面具,直到雙方都被彼此折磨到心已死寂呢?
《當妳先說再見》的女主角凱莉在接受男友麥可的求婚後,發現自己已經失去愛對方的感覺,可是在某個意外的發生後,麥可成了昏迷癱瘓的病人,這時候的她陷入了煎熬,她不知道要如何去面對這樣的處境?身旁的每個人都對她說,要她要好好做麥可的支柱,要在他生命最難過的日子裡陪伴他,要她為麥可做更多的事情……,這一切只因為她是麥可的女朋友,她有責任也有義務要陪伴麥可走過這一段路,即使他總是昏迷不醒,她還是需要每天都到醫院陪麥可,讓大家知道她這個女朋友當得很稱職,沒有因為男友的出事就拋棄他,沒有忘記麥可最愛的人是她……,種種的一切都成為一種莫大的壓力,逼迫她想要逃離,她想要離開這個地方,讓自己可以獲得解脫,讓自己可以喘一口氣。
《當妳先說再見》作者把麥可跳水意外後的相關人物反應描述得很寫實,讓我都覺得好像跟隨著小說故事的發展,進入了多年前的某一個場景,地點同樣也是在醫院,只不過探視的對象換成因車禍出事的朋友,剛出事的時候,一群人只要有空就會往醫院跑,好像只要有人沒有去探望,那就代表你不重視這個朋友,你就是有罪的,這種的心態迫使大家輪流去醫院,為的是不落人口實。而《當妳先說再見》的麥可的周遭人就是這樣,每個人即使知道麥可仍沒有恢愎意識,但他們還是要按時去探望,為的是讓自己覺得有為麥可做點什麼,他們都有盡到當朋友的義務,沒有忘了麥可……種種的人性反應在書中顯露無遺,也讓人深思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沒有人能預測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眼前的人罷了。
暫時性的逃離,並不代表你永遠都不需要去面對,它會一直在你的心底盤旋不去,直到你面對它。《當妳先說再見》中凱莉選擇逃離家鄉,來到了紐約,並遇見一個點燃她生命熱情的男人,但是隨之而來的事情,讓她迷惘,她發現自己好像同時置身天堂與地獄,在她愛的男人身邊她不停想著被她丟下的男人,與麥可相識的過往一一浮現腦海,讓她的心產生了拉扯,她感覺自己是有罪的,她是自私地拋棄了一切,才脫離令人窒息的地方,這樣的舉動也讓每個愛她的人不諒解她,他們都覺得自己被她深深地傷害了。
當愛情已然昇華為親情、友情的時候,為什麼我們不能捨棄?勇於說不,真的有那麼糟嗎?在愛情的世界裡,一旦愛的火焰熄滅了,那就什麼都沒有了,也許會覺得對於愛自己的人心懷歉疚,但是誠實面對自己的心更是重要。當愛情已然變質,維持著現狀不變,都會讓彼此的心受盡折磨,無止無盡的疲累將會侵蝕彼此心中最美好的回憶,到最後,你會發現有些事情還是要早點說出口,才不會落得兩敗俱傷。
《當妳先說再見》的小說結局很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但是就像徐志摩說的:「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該是你的,就會是你的,不該是你的,你再強求也不能取得。但願我們在追求愛情的時候,都有無止盡的熱情,當愛情離開時,也同樣有放手的豁達。
【作者簡介】
安.佩克(Ann Packer)
安.佩克曾榮獲「詹姆斯.密契納獎」(James Michener Award)、「國家藝術基金會獎助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fellowship)。作品散見《紐約時報》、《犁頭》等雜誌,也曾編入《一九九二年得獎短篇故事:歐亨利獎》(Prize Stories 1992: The O. Henry Awards)。以《從克勞森碼頭下潛》一書初試啼聲,迅速竄升成為全美暢銷作家,榮獲美國「五大湖區圖書獎」(Great Lakes Book Award)及「凱特.蕭邦文學獎」(Kate Chopin Literary Award)。該書榮登全美暢銷書排行榜,為其建立起女性內心世界勾勒高手的名號,更譯為十種語言暢銷海外。作者目前與家人定居於北加州。另著有短篇小說集《夢得席諾鎮與其他故事》(Mendocino and Other Stories)。
引申閱讀:
永遠都別說你不能–《無言歌》安.佩克
P.S.
1.感謝麥田出版社與王小姐給予試讀機會。
2.圖片來源
sarana很喜歡蒼鷹引用徐志摩那段
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
感情本來是如此撲朔
若非兩情相悅
豈不折磨
呵呵!!
是阿!
我也很喜歡你引用徐志摩的這句,
其實情感這種東西不復如此,
得知我幸,不得我命阿~
在寫心得的時候,突然想到徐志摩所說的那句話,有感而發就寫下來。不過感情世界的確是如此。
很高興你喜歡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