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成長

依附理論解讀:從嬰兒到成人的人際關係秘密,成長中的情感依賴和人際挑戰【心理學】

依附理論解讀:從嬰兒到成人的人際關係秘密,成長中的情感依賴和人際挑戰【心理學】 - 蒼野之鷹

深入探索依附理論,一個關於人類如何在情感關係中發展親密性、依賴性和安全感的心理學框架。

本文解析嬰兒如何透過,與照顧者的互動建立初始的安全感,並探討成人如何根據童年的依附經驗,形成不同的依附模式,包括安全、焦慮、迴避及混亂四種。

依附理論是一種解釋人類在情感關係中如何發展親密關係、依賴關係和安全感的心理學理論。

這個理論最初由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在20世紀中葉提出,並由瑪麗.艾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等人進一步發展。

 

依附理論的核心概念

1.依附行為:

此理論認為,嬰兒和小孩會發展出一種本能行為,以保持與照顧者之間的接近程度,這有助於他們的生存和安全。

 

2.安全基地:

依附理論強調「安全基地」的概念,指的是孩子感到安全的依靠點。

這使他們有信心去探索周圍的環境。

 

3.內部工作模型:

人們會根據早期與照顧者的依附經驗,形成對自己、他人和關係的期望和信念。

這種心理表徵稱為內部工作模型。

 

依附類型

艾因斯沃斯通過「陌生情境」測試描述三種主要的依附類型,後來學者增加了第四種:

1.安全依附:

孩子在照顧者離開時會表現出不安,但他們回來時迅速安撫和樂觀。

 

2.焦慮/抗拒依附:

孩子在照顧者離開時非常不安,回來時難以安撫。

 

3.迴避依附:

孩子對照顧者的離開和返回反應冷漠。

 

4.混亂/無組織依附:

孩子的行為沒有一致模式,看起來混亂和矛盾。

 

依附理論對成人關係的影響

成人的依附方式,通常根據他們的童年經歷和內部工作模型來形成。

這些依附模式,影響人們如何在親密關係中表達愛、信任以及如何處理衝突。

1.安全依附的人,通常能建立穩定而持久的關係,能有效地表達情感並應對關係中的挑戰。

2.焦慮依附的人,可能會表現出過度依賴或求愛行為,害怕被拋棄。

3.迴避依附的人,可能避免親密關係或在關係中保持情感上的距離。

4.混亂/無組織依附的人,可能在關係中表現出不一致或矛盾的行為,難以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

總之,依附理論提供了一個框架,用來理解人們如何在人際關係中發展和行為表現,以及這些模式如何影響個人的情感健康和關係滿意度。

■連結:更多旅人Q的文章

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人生狙擊手旅人Q

旅人Q的生命標籤

第1個生命標籤:連續第三代的長女
第2個生命標籤:弟弟妹妹的代理母親
第3個生命標籤:思考者
第4個生命標籤:學渣→學霸→偏科生→國立大學畢業生
第5個生命標籤:無神論者

第6個生命標籤:普通打工人
第7個生命標籤:旅行者(個人自助、跟團家族旅行)
第8個生命標籤:投資者
第9個生命標籤:單身女性。
第10個生命標籤:母親成為我的偽老女兒

第11個生命標籤,外婆成為我的偽老女兒
第12個生命標籤:大家族五代娘家人
第13個生命標籤:蒼野之鷹(二次元小說愛好者、蒼野之鷹獨立網站主、方格子付費專欄作家)
第14個生命標籤:伊莉莎Eliza(Youtube投資頻道主-伊莉莎投資 Eliza、一晌貪書獨立網站主)
第15個生命標籤:四代人照顧者,從外婆、父母、弟弟妹妹到妹妹的嬰兒

第16個生命標籤:自傳作家與家族史作者。

我正在完成兩部作品:我的個人自傳和記錄自清朝至現代的台灣六代娘家史。這本家族史書籍展現了從新生兒到90歲高齡外婆的多代故事。

雖然我的初稿未能獲得出版社的青睞,但我決定自助出版這兩本書,以便分享我和我的家族的故事。

Author: 蒼野之鷹∣Starryeagle

閱讀與寫作者。 撰寫「原創言情小說、書籍」心得等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