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同一支基金用不同幣別計價?
海外基金用不同幣別計價,是為了方便不同地區的投資者。
購買同一支基金,使用的幣值可能很多種(美元、台幣、南非幣、澳幣、人民幣…),但是投資的標的都是一樣的,只是在匯率上的不同。
不同幣別計價的基金淨值,已經反映原幣貶值、升值的匯差。
同一家資產管理公司,進入台灣市場後,會有雙幣別的選項,供投資人做選擇。
一般來說,雙幣別多為台幣交易、美元交易。
對於投資人來說,購買非本國的幣別,是為了分散風險或是得到較高配息。
例如:買美元計價的歐洲股市基金
假設小明買了一檔歐洲股市的基金,是用美元計價的。
小明沒有使用台幣去做扣款動作,他下單基金時,就直接選擇用外幣帳戶的美元去做扣款
小明買進美元計價的歐洲股市基金,基金公司會從他的外幣帳戶扣款下單美元金額,再把拿到的美元換成歐元,去買歐洲股票。
歐洲股票基金每天都有一個固定的淨值,也會變動。
每天基金淨值會反應歐元的漲跌情況。
小明想要把賺到錢的歐洲股市基金贖回,剛好碰到歐元貶值,即歐元兌美元貶值,於是兩種幣別的匯差,可能剛好抵銷。
就是美元變成較強勢貨幣,而歐元因為貶值變得較弱,使得歐元的錢變薄,換成美元的錢就變少了。
小明因為歐元貶值,收到較少的美元,但是因為他用原幣去進行扣款,所以他可以等待美元漲的時候,再將美元兌換成台幣。
也就是說小明在30元買進美元1千元(台幣3萬元),贖回賺錢的歐洲股市基金,領到1100美元(台幣33000,匯率30)。
小明等到美元匯率兌台幣在32元賣出1100美元
1100*32=35200(台幣)-30000(本金)=賺了5200元台幣(含賺到的匯差)
可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