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蘭醫生媽的老台灣故事:風土、民情、初代信徒》的理由,不是在宣導基督教,是作者筆下的老台灣富有懷舊情懷,看著已經習慣的台灣文化在英國人作者眼中,變成一個美妙又充滿趣味的地方,她搭著人力車、坐著台車、乘著竹轎,一路在與醫師丈夫行醫彰化與宣導宗教的途中,不斷地以新奇的眼光看待台灣文化,像是祭拜祖先、祭祀燒金紙、嬰兒足月謝神、結婚的繁瑣禮儀等等,而最讓人感到敬佩的是,她的丈夫蘭醫生與兒子小蘭醫生行醫彰化多年。
人的生命是很短暫,流過的眼淚轉瞬即無,但是做過的事,卻是一步步沉重的步伐,講述作者筆下的老台灣故事集前,想分享彰化地區有一句話:「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而本書作者正是兩代人蘭醫生的妻子與母親,在她的筆觸之下,彰化變成一種充滿溫暖和行醫救人的好地方。
「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
「媽祖宮」:彰化縣城南門外的南瑤宮。
「蘭醫生」: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創始人──蘭大衛醫生。
■蘭大衛(英語:David Landsborough,1870年8月2日-1957年10月14日),暱稱老蘭醫師,是一位出身蘇格蘭的醫師及長老教會傳教士,亦是彰化基督教醫院創建人之一。長年在彰化地區行醫,使當地產生一句俗諺:「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其子乃蘭大弼醫師。
■蘭大弼醫師(英語:David Landsborough Ⅳ,1914年12月16日-2010年3月2日),暱稱蘭醫生或小蘭醫生,生於日治臺灣臺中廳彰化支廳(今彰化縣),擁有英國國籍,是醫師與長老教會傳教士,為彰化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專精於腦神經內科。以為窮苦民眾提供醫療服務為終身職志,在臺灣服務奉獻三十餘年。其臺灣話相當流利,經常自稱「臺灣囝仔」、「英籍臺灣人」。
~蘭大衛、蘭大弼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一個想到海外宣教的英國女孩連瑪玉,來到台灣宣教後,認識了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創始人──蘭大衛醫生,兩人結婚後,落腳彰化開始行醫與宣教生活,開始了她的記錄台灣初代基督教信徒和風俗民情故事,可以說書中就是在說一群人如何從篤信神明和祖先信仰,轉變為基督教信仰的歷程故事,也許看到此,會認為本書一定有著許多的基督教的講義之類,但實情上卻不是如此,那些初代信徒,是在宣教士口中的故事裡,找到自己想要信仰的人生之道,想要相信生命有其更多的可能性,因為宣教士為他們帶來的,不只是行醫救人,更多的是識字教育與懂人生道理的機會。
習慣的台灣祭祀、婚嫁習俗,看慣的台灣風景,在作者的筆下,成為一場場趣味時光,彷彿日據時代的台灣,充滿許多的美好值得人們去深入挖掘,她讚嘆在台灣生活期間遇上的事物,也為相遇的人們,留下了歷史洪流中的點點足跡,讓這群小人物的故事,成為一群生命勇士,雖然他們是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道,讓原本平凡無奇的他們,成為一個基督教大家庭裡努力發光發亮的成員。
週間在彰化的生活~引用書中
禮拜二的下午,你一定要來參加我們的婦女聚會,看看四、五十個人聚在一起禱告和靈修的情形。
有一天,我們會跟著梅監務牧師出門,他會帶著喇叭到街上、市場或村莊去。喇叭聲吹奏嘟–嘟–嘟–嘟!然後他大聲喊著:「來聽耶穌的道理。」一群人就圍著他,一大群男女孩童擠進人群,一直擠到很前面,才看得見長相奇怪的英國人,能考見他講的奇妙事情。
我們一定也要帶你去看看醫館,那兒是我們特別的事工。你會看見一百個病人,躺在原本規劃只能容納八十人的病床上。地板上也躺著一些人,還有好多人在醫院外等著,因缺乏病床而進不來。
到山上去旅行~引用書中
你問我什麼時候才要再去旅行,我回答說,等蘭醫生和我安排好醫院的事情,才可以準備好出門一趟。
這回,我們要帶你去福爾摩沙的高山,在阿里山上的村子住幾天。
我們搭特快火車南下到嘉義,那是位在台南與彰化之間的大城市。我們從嘉義要搭好玩的蒸汽小火車,往西朝山的方向走了約八英里路。
我們要在這兒換乘大型的登山火車,往上一直爬,一直爬,一直爬到距海平面七千兩百英尺高。因為這條路線有些地方非常陡,所有鐵軌有齒輪裝置。這種小火深入人心劇情多半用來將阿里山森林裡的木材運下山,但是也搭載願意前往的乘客。
唉!當我們去申請時,卻發現它不開了。因為夏季颱風沖毀幾座橋樑,之外還有些其他地方也受損。希望修復的情況現在已完工。
沒關係!這倒讓你有機會多體驗一下在福爾摩沙旅行的另一個方式。
當然不是搭台車,轎子也太笨重,陡坡上不去,但是還有另一種辦法—登山椅!
簡單說,這是一本基督教徒在彰化行醫、宣教的老台灣故事,雖然以宣教為主,卻帶出許多老台灣的故事(以彰化為主),讓人感受到一種濃厚的熱鬧繽紛的希望感覺,因為書中的出場人物多為小人物,活著窮困,但是透過信仰,卻得到了心靈的平靜和活出令自己驕傲的自信。
【內容簡介】
這是近百年前蘭大衛醫生媽寫給英國青少年看的台灣風土民情故事,但是我們台灣人仍然絕大部分都不知道有這些事!
一位幽默、熱情、活力十足的英國女宣教師(連瑪玉,「彰基」創辦人蘭大衛之妻),1910–30年代在台灣各地親身見證的庶民生命史。
1928年,為救治一位腳部嚴重潰爛的台灣囝仔,她讓夫婿割下自己四塊皮膚,成就了台灣醫療史上最動人的篇章──切膚之愛
連瑪玉(Marjorie Landsborough, 1884-1984),1910年奉派到台灣的英國女宣教師,因夫婿是台灣中部最受敬重的宣教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創建人蘭大衛醫生,長子是日後擔任彰基院長20餘年的蘭大弼醫生,故被信徒親切地稱作「蘭醫生媽」或「老蘭醫生娘」。
從小就嚮往「海外宣教」的連瑪玉,為了讓英國青少年瞭解台灣宣教的實際工作,鼓舞年輕人投身宣教師的行列,曾陸續出版三本台灣故事集,用一篇篇的小故事,生動有趣地介紹台灣的風土民情、習俗文化、常民生活,以及初代信徒改信基督教的心路歷程。這些故事的主角多是社會底層的男女,雖名不見經傳,卻在追求信仰的過程中無畏訕笑、欺侮與磨難,展現十足的生命光輝。
In Beautiful Formosa (1922)以活潑的文字,帶領英國孩子遊歷台灣各地,從平地的鄉下教會、山上的原住民村社、外海的小琉球,到阿里山、日月潭等著名勝地,並具體描述旅程中使用的特殊交通工具,如舢板、轎子、人力車、台車、登山椅等,也記述周遭漢人的個性與信仰,如實再現當時台灣的整體狀況。
Stories From Formosa (1924)講了六個故事,鮮活地描繪初代基督徒的改信過程,以及他們所面對的種種社會壓力。這些主角有男有女,多是和連瑪玉關係密切的友人,從中可以認識傳統台灣漢人的宗教、習俗與信仰,以及瞭解因為這樣的宗教與信仰,傳統漢人要成為基督徒是多麼困難。
More Stories From Formosa (1932)介紹更多的台灣生活文化,首先簡介台灣的地理與歷史,接著透過講解竹子的用途、漢人新娘、常見害蟲、日本政府規定的大掃除等,呈現當時台灣社會的生活面向。本書也點出醫療在宣教事工上的重要性,尤其是記錄了著名的「切膚之愛」主角周金耀的故事。
本書就是上述三書的合譯本。它們當初在英國被視作主日學的課外讀物及有趣的旅行文學,而時至今日,它們因以西方宣教師及女性的特殊角度,活潑、具體、生活化地刻劃了日治中期(1910-30年代)台灣人和台灣社會的樣貌,以及台灣初代信徒所面臨的種種考驗與磨難,公認是揉合史料價值與閱讀趣味的經典讀物,在此向您推薦!
【作者簡介】連瑪玉(Marjorie Landsborough)
本名Marjorie Learner,1884年誕生於英國諾福克郡。15歲受一位曾到非洲宣教的老師之影響,決心「海外宣教」。1907年進入愛丁堡女宣教師學院,接受兩年嚴格的神學教育。1909年10月,25歲的連瑪玉受派到台灣,1910年初抵達台南,任職台南女學(今長榮中學),教英文、音樂,是台灣史上第一位教授風琴的老師。1912年與創辦彰化醫館(今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醫生(David Landsborough III)結婚。1936年偕同蘭醫師退休返英。1984年去世,高齡101。長子蘭大弼(David Landsborough IV)在彰化長大,日後也成為醫療宣教師,在1954-80年間擔任彰基院長。蘭醫生父子兩代在彰化行醫救人近七十年,「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已是彰化人的共同記憶。
連瑪玉婚後主動協助醫院院務、護理工作,關懷醫院中的病人,向病人傳福音;並在彰化教會教主日學、帶聖歌隊、司琴、翻譯詩歌,也常與信徒一起探訪出院患者,四處旅行佈道。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就是1928年為救治一位腿部嚴重潰爛的兒童,請夫婿從自己的腿部取下四塊皮膚,移植到該兒童身上。「切膚之愛」的故事如今成為彰基的招牌,台灣醫界的人道精神指標,杜聰明博士創辦高雄醫學院時,還特地請名畫家李石樵畫了一幅「切膚之愛」,讓每個醫學生都能藉此學習為病人奉獻的精神。
蘭瑪玉在相夫教子、協助醫院及教會事工之餘,也勤於寫作,她除了本書所收錄的三本故事集外,還在退休後應子女之請,寫下《蘭醫師》(Dr. Lan)、《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回憶錄》(Memories of My Childhood and Youth 1884-1909)等書。
註:
1.出版社:前衛
2.出版日期:2017/09/13
3.圖片來源為本書。
引申閱讀